讲述者:西南政法大学“智研永川 法暖阡陌”实践团
7月15日,松溉古镇油纸伞制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钞师傅的工作室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学徒。面对劈竹如丝、制骨似玉的传统工艺,西南政法大学“智研永川 法暖阡陌”实践团队的9位成员在罗师傅指导下,从绘图到上油全程参与。“制作伞骨最考验耐心,但当伞面撑开的刹那,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成就感。”罗师傅的话语里透着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当得知油纸伞传承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时,队员们自发记录制作流程,探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可能性。“我们不仅要当非遗的记录者,更要成为传播者。”队员张心雅擦拭着手中绘制的油纸伞说道。
7月的永川,暑气蒸腾,西南政法大学“智研永川 法暖阡陌”实践团队带着“普法+文化探寻”的双重使命来到永川,开启一周的实践之旅。
重庆市一哲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是西政实践团来永川的第二站。在永川秀芽的核心产区,错过采摘季并未阻挡队员们的探索热情。茶山上,炒茶师傅手掌翻飞的劳作身影;茶厂里,现代化设备与传统工艺的完美融合;竹海间,茶竹共生孕育的生态密码——这些都成为队员们调研的重点。他们不仅记录着茶叶加工的每个环节,更深入思考“茶竹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的创新路径。“从一片茶叶里,我们读懂了永川人‘守正创新’的发展智慧。”队员刘凌涵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在文化探寻的同时,队员们围绕自身专业特长展开全年龄段的普法宣传。中山路街道玉清社区的暑期课堂上,法律知识抢答赛正热火朝天进行。队员们将邻里纠纷、校园矛盾等真实案例转化为趣味问答,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间,法治的种子悄然生根。“我们特别设计了游戏化教学环节,让6-12岁的小朋友在情景模拟中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队员庞雨沐介绍道。与此同时,云谷社区的白皮书普法宣讲也在同步展开,“青年行·中国心”的主题分享,让社区居民在鲜活案例中感受新时代法治建设的脉搏。
记者手记:
从油纸伞作坊到社区普法课堂,从茶山竹海到街头巷尾。这个夏天,9名青年学子在永川的田野间收获的不仅是调研数据与实践经验,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与新时代法治精神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