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上海海事大学“羽爱童行”实践队
7月的何埂镇石笋山村,蝉鸣阵阵,绿意盎然。上海海事大学“羽爱童行”实践队的22名大学生志愿者如约而至,为宁静的山村增添了一抹跃动的色彩。这已是他们连续第七个夏天跨越千里来到这里。
2019年,上海海事大学与永川何埂镇正式签订共建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一段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便在此生根发芽。7年间,已累计超过170名上海海事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将青春的身影留在了石笋山村的课堂和乡间小路上,他们用知识、陪伴和关爱,温暖了500余名留守儿童的成长时光,让这份“羽爱”跨越地域,持续“童行”。
7月6日,在石笋山村村委会,精心设计的特色课程正生动展开。实践队巧妙地将教学内容分为“中国红”与“海大蓝”两大板块:“中国红”板块聚焦红色文化、党政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浸润,引导孩子们感悟家国情怀,汲取精神力量;“海大蓝”板块则充分发挥海事大学的专业特色,航海历史、船舶旗语实操、航模拼装、港口知识等课程,为从未见过大海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瞭望广阔海洋世界的窗口。孩子们专注地拼装着航模,认真地模仿着旗语手势,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书本上的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焕发生命力。支教让我们有机会将所学转化为行动,传递给山区的孩子们,这种价值感是无可替代的。”志愿者汤雅菲在指导孩子们时深有感触地说道。实践队队长吕浩铭则道出了团队的初心:“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致力于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中汲取养分,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睿教授,作为实践队的指导老师之一,见证了7年来的点滴变化。“这个平台意义非凡。”赵教授表示,“它不仅让我们的青年学子深入基层,真切地了解国情、民情,参与到和美乡村的建设中;更重要的是,它像一座桥梁,为石笋山村的孩子们打开了认知外部世界的大门,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记者手记:7年光阴流转,从黄浦江畔到巴渝深山,170余次青春的奔赴,500多个童真的梦想被点亮。上海海事大学“羽爱童行”实践队用7年如一日的坚持,带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开阔的眼界、温暖的陪伴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份跨越千里的爱与责任,在石笋山村持续传递,成为乡村振兴画卷中一抹亮丽的青春色彩,也为“支教”二字赋予了更深沉、更持久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