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 实习生 沈钰涵/文 刘 灿/图
8月的永川区朱沱镇,阳光倾洒在漫山遍野的荔枝林里,“妃子笑”荔枝挂满枝头,恰似一个个灵动的“红灯笼”,点缀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在该镇大河村,荔枝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悄然改变着村民们的就业版图,让“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天时地利,孕育产业沃土。朱沱镇,地处永川南部长江北岸,亚热带季风气候赋予其良好的光照、有效积温与土质条件,成为适宜荔枝种植的最北缘地带。独特的地理与气候优势,为荔枝产业扎根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近年来,朱沱镇顺势而为,大力发展荔枝产业,截至目前,已发展荔枝2000亩,为后续带动就业筑牢了产业根基。
规模发展,拓宽就业路径
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朱沱镇突出“规模发展”原则。立足长江沿岸温湿气候优势,通过改造低效竹林地、坡地,大力招引有实力、懂技术的业主,集中承包散户林地统一管理,规模化连片打造1200亩高品质荔枝种植基地。基地从规划建设到日常管护,产生了大量务工需求。
大河村村民樊时云,此前一直为外出打工与照顾家庭难以兼顾犯愁,如今在荔枝基地找到了新出路。“以前去外地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家里老人孩子照顾不上。现在好了,基地就在家门口,除草、施肥、修剪枝叶这些活我都能干,一天能挣百把块钱,还能照看家里,日子踏实多了!”像樊时云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基地建设与日常运维,让周边村民实现了“足不出村”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
“公司+大户”,稳固就业链条
朱沱镇积极推动“公司+大户”模式,构建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也为村民就业增添稳定砝码。将经济效益低下的麻竹地集中连片改造后发包给种植大户,引进广东中荔集团合作。中荔集团提供种苗、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负责荔枝收购与销售;种植大户承担土地流转租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日常生产管理,投产后收益按公司25%、大户75%比例分成。
这种模式下,种植环节的务工岗位持续稳定。大河村的荔枝种植大户蒲小华,承包了大片林地发展荔枝。他的果园里,常年需要工人进行日常管护。村民王大爷便是受益者之一,“我在小华的果园干活,主要负责给荔枝树浇水、施肥、疏果,活儿不重,离家近,每个月能挣好几千元!”企业与大户的合作,有效解决种植户技术、销售难题,也让村民就业有了更稳固的依托,企业、农民、村集体多方受益,就业链条愈发坚实。
品牌打造,升级就业质量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朱沱镇打造“朱沱荔枝”品牌。由港桥供销合作社牵头,整合辖区荔枝种植业主,秉持诚信经营理念,严控鲜果品质。2024年,朱沱荔枝售卖5斤装贴牌礼盒1300件、散装零售1200公斤,市场反响极佳,供不应求。
品牌效应带动下,荔枝采摘、分拣、包装、销售等环节用工需求大增,就业质量随之升级。村民张大姐以前只在种植季忙乎一阵,现在随着品牌打造,采摘季过后,还能在分拣环节工作。“分拣荔枝看起来简单,其实也有门道,要把大小、品相不一样的分开,这样才能卖出好价钱。现在我干得熟练,一个月能挣不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产业链这么多环节,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从单纯的种植务工,到参与产业链增值环节,村民就业的“含金量”不断提升。
朱沱镇荔枝产业带动就业的实践,还在持续拓展经验、拓宽未来。在利益联结上,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业主+农户”模式,业主经营、公司服务、集体入股、农户务工,增强业主信心,增加农户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就业提供更持久保障;政策扶持方面,成立特色农产品发展办公室,整合资源提供低息贷款,完善产业链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产业发展更稳健,就业岗位更稳定;技术推广上,邀请专家指导、组织培训讲座、合作育种,提升村民种植管理技术,让他们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
如今,漫步朱沱镇,在荔枝产业带动下,“家门口”就业的故事不断续写。村民们在荔枝林里、在分拣车间、在产业链各环节忙碌又满足,产业兴带来的就业活力,正绘就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