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厚庆
(接上期)
六、永不磨灭:多维的记忆与时代的回响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永川,一文一武,配合抗日;男女老少,齐心抗日。烽烟惹怒火,怒火铸国魂。
伟大的抗战精神,深刻的历史记忆,存留在各类文史档案中,存留在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里,存留在一部又一部的影视屏幕上,存留在年复一年的纪念活动中,存留在大中小学的课堂里,存留在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的叙事中。
我的老大姐文友龙芳桂担任过永川汽车25队的宣传科长。2023年,年近80岁的她眉宇间舒展出自豪:“抗战英雄的风景线,除了永川汽车25队没有第一。”她掰着手指告诉我:徐奎明、朱一南、蒋印生、陈更新,个个都是刚强铁汉,个个都曾有过惊心动魄的抗战故事。虽然故事发生在异时他乡,虽然他们不是出生于永川本土,但1958年公司一成立就扎根永川,在这里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们把抗战精神带到了这片土地上,以终身保持的英雄本色将其榜样的形象渲染得熠熠生辉,激励着永川儿女勇往直前。
尤其是1958年部队精简转业到四川省汽车运输公司(现重庆长途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的蒋印生,在公司开了20多年客车,凭着精湛的技术被评为国家特级驾驶员。他曾担任过永川汽车25队的工会主席,但为人低调,从不摆架子。人们习惯叫他“蒋华侨”。他做事一丝不苟,就如同他注重衣着一样,一直保持着威风凛凛的军容风纪,一招一式严谨得令人肃然起敬,其精神之振作,还真能配得上我们的三军仪仗队呢。
2015年,蒋印生受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礼宾方队护卫下,登上天安门广场观礼台观看阅兵仪式,令人心潮澎湃。永川参加庆典的有两人,另一个就是时任朱沱社区党总支书记的文绍英。不用猜,山呼海啸中,有我们永川人的欢呼声。央视记者采访英雄,心中满是敬意。
口耳相传的故事真真切切,让人顿感如处其时,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所以,我和大家的共同感受是,老人们回顾历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十七军50师山东籍的军政科长杜介厘解放初到地方任职,辗转多处,于1964年到永川所在的永荣矿务局任党委书记兼矿长,一干就是18年;改革开放落实政策后,任重庆市煤炭设计院的院长。“文革”中他曾被安排到林场烧锅炉。没想到他这个戴着“走资派”帽子的南下干部,居然身边围了一大圈人,听他讲抗战的亲身经历。冬天的锅炉房暖烘烘的,大家听得心潮起伏,胸中悬着的石头落地后直呼过瘾!这个1916年出生的老干部精神多么可贵呀!
家住永川川主沟的魏爷爷2025年刚好100岁,日本飞机炸永川时,他是亲历者。提起当时的恐怖情景,他比作是“鸡娃子扇着翅膀躲老鹰,扑天刹地(永川方言,这里有慌慌张张的意思)往狮子坡跑”,不知道跑了好多次。他这个比方好形象!没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也会如临其境。
我特别关注耄耋至期颐这个时段的老人,把他们看作宝贵财富。他们把自己的经历介绍给我们,就是活的历史,比翻书本来得更直接,更清晰,更细致,更生动,更形象,因而留下的印象就特别深刻。十年前,找老人们聊抗战经历倒还方便,现在则很不容易了!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尊重他们,就是在尊重历史,就能更透彻地了解离我们比较遥远的生活,更加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果不和他们深入交谈,也许有些生活中的名词术语都会被时间淹没而杳无踪迹。
举个例子来说,十多年前的一天,我在黄家茶馆遇到两个年届九十的老人来喝茶。我问:“日本鬼子投降那年,你们在做啥子?”他们都说,在乡下槽坊打帮工。哦,烤(酿)酒的。我再问:“没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吗?”“听到的,听到的,主人家还赏我们各自5斤酒呢!说是抗战胜利了,把酒提回去尽管喝吧,喝个欢喜。”其中一个说,欢喜归欢喜,哪有工夫喝酒哟!第二天还要下重庆送酒交货呢,交货之后再喝也不为迟。我顺便问:“收货的啷个晓得酒的好坏呢?”“打火枪呗。”打火枪?我的兴趣一下子冒了出来,打破砂锅问到底。结果得知,将草纸一张套一张地叠起连接来搓成圆棍,类似枪筒,直插酒篓子的底部,从酒里抽出来,湿漉漉的,用洋火(火柴)点得燃的就是纯酒,倘若点不燃,那就是掺了水的劣质酒。看吧,一个“打火枪”,就记录了老人所处时代的生活细节,这也是文化啊!再不抢救这样的细节,世间就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打火枪”了!
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尚能采访一些抗战老兵作口述记录;到2025年时,同样内容同样形式的文史抢救活动则几乎是相当困难的了。
永川卫生系统有个叫刘家礼的离休干部,住在永川老城棠城佳苑,十多年前我和他在理发店相识。一提到抗战胜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的话匣子便打开了:“城里最热闹,大家都往城里涌;喝茶不收钱,喝稀饭不收钱;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这里还没有刹割(永川方言,有停下来的意思),那里又响起来。你见我我见你都是笑嘻嘻的。”“哎!不当亡国奴了不当亡国奴了!”说着说着,这位刘叔叔居然声音哽咽,眼泪也滚出来了。我惊了一跳:“刘叔叔,您怎么了?”刘叔叔告诉我,太激动了,高兴啊!
类似的记忆,相同的感受,在全国数不胜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把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向前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最好纪念;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建设好永川这个重庆城市副中心,才是我们对曾经饱受苦难的同胞和英勇先烈们忠魂的最好安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