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课后服务,是“双减”背景下的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学生自愿选择,按课时缴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课外培训的负担。
“双减”实施以来,永川各中小学校不断探索。神女湖小学从课程开设、师资队伍建设、课后服务评价等方面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助力“幸福校园”建设。
开设“1+1”课后服务课程
神女湖小学是一所新兴小学,功能室、校舍场地等硬件设施比较齐全,有利于课后服务工作开展。
校长赵昌良介绍道,他延续之前在萱花小学任教时实施的特色课程——游泳(实现每个学生毕业时都会游泳),探索实施神女湖小学校本课程,开设了 “1+1”课后服务课程。
“1”:1节作业辅导基础性课程。把作业辅导作为课后服务的基础和中心工作,辅导学生在校完成各科书面作业,对学生进行疑难解惑、查漏补缺、知识巩固,尽量做到书面作业“不离校”“不回家”。
“1”:1节兴趣培养技能性课程。开设了创客、科技、音乐、美术、体育、学科素养六大类60余门兴趣和社团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课走班。
记者采访中看到,学校室内、室外,甚至校园角落,都成为孩子们特色活动课程的天堂,整个校园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乐园。
打造“1+2”课后服务队伍
在课后服务中,最大的困惑就是师资队伍建设。神女湖小学抓住问题的“牛鼻子”,打造“1+2”课后服务队伍,破解师资难题。
校内教师为主。课后服务实施主体以校内教师为主,学年初提前报名登记拟上课程,学校结合教师的专业兴趣、学科特长等科学设置课后服务课程。坚持“内育”培养,通过自我学习、外出培训、实习跟岗等方式,提升本校教师的课后服务水平和能力。
用好两类校外教师。一是专家引领,联动在永高校和区教师进修校,邀请专家指导学校课后服务的课程设置、开展等工作,做到经常性问诊把脉。二是优质教师指导,聘请校外及培训机构优质师资到校上课,弥补校内优质师资不足的现状,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创新“1+3”课后服务评价
教育评价,是衡量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标尺。神女湖小学创新提出“1+3”课后服务评价方式。
立德树人为评价导向。以提升学生素养,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家长满意度为目的,切实抓好评价考核,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估和诊断,以评价反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效。
三类评价:一是注重过程性评价。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每期有课程纲要,课前有教案,课后有活动记录和照片。围绕“态度习惯、探索创新、素养达成”三个维度,每周进行常态化检查记录,学期末进行检查评比,不断丰富优化课程内容,促进课程迭代升级。二是展示终结性评价。充分利用学校微信、抖音、LED等平台宣传课后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接受来自家长、社会的全方位监督考评。每期末举行展示、表演、评价,以保障所有课程都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引入家长评价。家长满意度是课后服务评价的重要一环。学校每周有“家长督学”,对课后服务课程进行检查考核;期末,邀请家长代表到校参与终结性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家委会、家长会等形式征求家长的意见建议,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亮点纷呈助力“幸福校园”
该校将课后服务课程作为“幸福课程”的重要抓手,围绕“五育并举”系统构建与实施。其中,“创意编程”“3D打印”“激光切割”“机床”等课程已日趋成熟,渐成学校特色课程。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依托香海温泉、永川博物馆、黄瓜山基地开展游泳、讲解、劳动教育等特色实践课程。
针对有些重点打造的课程,该校开展“双师教学”,由两名教师组成搭档,实现分工协作、合力助学。按照每个学生的现有基础、爱好特长、思维品质等全面分析,开展富有成效的分层辅导,力争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进步、有成长。
同时,该校探索求新,评价多元有效。一是全方位搭台。营造“处处是舞台、人人是主角”的校园风貌,开展升旗仪式国旗下展示、创客嘉年华、艺术节等活动,在活动中落实评价。二是方式多样化。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开展内部督导评价,不断优化评价方案,细化评价细则。三是手段智能化。利用“班级优化大师”,打破了评价的时空界限,实现形成性评价、体验式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赵昌良表示,下一步,该校将探索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统筹协调课后服务安排;加强信息化管理,确保需求征集、课程设置、选课走班、评价考核等环节有效衔接、规范管理;注重评价结果运用,采用“积分制”,重视学生课后服务评价等级,实现评价的育人功能;上下齐欲、齐抓共管,推动学校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