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月31日,永川区召开“开拓创新·深谋实干”镇街书记和部门一把手2024年第一次季度例会。会议强调,全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市“两会”精神和袁家军书记在全市一把手例会上的讲话要求,按照区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牢牢把握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厚植高质量发展动能,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气神,为永川加快建设主城都市新区强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贡献力量,奋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开门红”。会上,大安街道、陈食街道、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等10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先后作交流发言,以下是发言摘要。
党建引领提质发展 努力构建和美大安
大安街道党工委书记 孙继军
2023年,大安街道突出党建引领,积极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辖区公共财政收入7261.58万元,同比增长72.41%。
抓项目带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完成永璧高速、第四水厂等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双招双引”企业7家,调研走访辖区企业106次,帮助解决困难28件;入库科技型企业21家,在培高新企业3家。
抓产业融合,打造强村富民新业态。提质扩容建设生态茶叶、稻田综合种养、特色水果基地近2万亩,成功开发“永川秀芽”精酿啤酒;采取“党组织+”模式,借力上级项目资金,建成云雾山精品民宿和荷花村长叶香橙基地。
抓品质提升,扮靓人居环境新容装。推进“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个。利用水美乡村项目整治河道19.8公里;严格落实“河长制”,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II类。成功创建市级、区级垃圾分类示范村12个。
全力以赴服务园区城区
唯实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
陈食街道党工委书记 胡明建
陈食街道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引领,探索“伴城伴乡”发展新路径,唯实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
做好用地保障,切实服务重点项目。组建2支专班队伍,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确保联动协同、无缝对接。全力保障装备制造园、高铁南站站前道路、民进校、雅迪学院、渝西水资源工程、白鹤路等项目2300余亩用地。
优化营商环境,用心服务企业成长。支持企业科技发展,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引入重庆瑞川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填补页岩气产业下游空白。帮助顺华安全玻璃和鑫倬科技2家企业落实搬迁用地。
强化人才引领,全力服务产业发展。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回引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流转2000余亩农田进行宜机化改造,实施“红高粱—青菜头轮作”项目试点,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抓提质增效根本 绘就品质生活“新画卷”
双石镇党委书记 刘 佳
双石镇抓实主题教育,2023年实现镇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9万元、增长24.9%,税收988万元、增长23.5%。
保持“抓”的韧劲,厚植发展“新动能”。引进西南地区首个新能源重卡一体化运营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营业额1.34亿元,新增税收1300万元,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4亿元,获评“2022年度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先进集体”。
做足“富”的文章,拓宽增收“新途径”。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项目7500亩,村级集体净增收85万元,户均分红2100元。农机社会服务面积达4000余亩。签约农产品深加工项目3个、科研项目2个,实现127名困难群众就近就业。
打好“治”的基础,激发基层“新活力”。成功创建全区首个重庆市“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全区唯一市级“银龄健康之乡”、获批团中央团员队伍建设探索创新重点项目。
稳进增效 除险固安 改革突破 惠民强企
努力探索城郊型镇域发展新路径
青峰镇党委书记 刘万军
2023年,青峰镇规上工业产值实现7.6亿元;税收2476万元,同比增长49%;固投5538万元,同比增长100%。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引进企业11家,页岩气产气量突破2亿立方米。“项目拼盘—村居合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模式”作为唯一乡镇代表在全市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现场会上交流发言。5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幅达159%。培育直播带货达人30名。
奋力创造高品质生活。高标准完成“三转路”等16个民生事项。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获评“重庆市健康乡镇”。“星星点灯·悦读书”获评十佳书香永川阅读品牌和2023年永川区终身学习活动品牌。
奋力实现高效能治理。创新“党建引领·四步治家”基层自治工作法,基层治理效能大幅提升。推行“秸秆换钱”模式。创新“1346”工作机制,助力安全生产平安稳定工作实现“青峰雅静”。
实施“党建+”行动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何埂镇党委书记 唐代勇
何埂镇以主题教育为抓手,实施“党建+”行动,聚焦特色产业发展,狠抓引资引才引智。
“党建+三大优势”激发乡村产业活力。探索食用菌产销新模式,实行“两委+党员+社员+业主”特色水果链式管理;建立“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运营模式,成立永川首家跨镇域强村公司;与4所院校企业党建共建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
“党建+四雁工程”注入乡村振兴动力。头雁领航,建立头雁季度例会制,开展各类活动50余场次;归雁还乡,回引在外成功人才26人,同企业院校签约项目4个;群雁汇聚,储备本土人才51人,培育村专职干部660人次;鸿雁培育,深入推进“青语工作室”“青蓝融合”工程。
“党建+三个落点”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建成文化广场等13个,传承耕读文化优良家风;“总支牵头+党支部领办”拍摄文化教育专题片1部;“小何苗讲堂”获评2023年永川区社区教育工作典型案例。
开拓创新 深谋实干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康治平
区科技局持续推进主题教育成果运用,紧扣永川“一三五”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强化党建统领,实现“两个转变”。全链条全产业创新向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转变;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抓粗到抓细的转变,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
优化体制机制,实施“三项改革”。全市首批组建“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率先开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前置审核,率先派遣工业科技特派员,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聚力产业创新,实现“四个突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分别同比增长23.3%、41.6%和27.6%。新增市级及以上平台10个,首次获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一流高校达成合作,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技术合同交易额同比增长9倍,新增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全市第一。
聚焦新型工业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
迭代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区
区经济信息委党组书记、主任 李国财
区经济信息委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2023年多项经济运行指标位居全市前列,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1.2%、15.7%,高于全市平均4.6个和2.4个百分点,其中技改投资占比达56.3%,总量居全市第一。
提升产业发展把控能力。将“5+3”产业体系迭代升级为“2515”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谋划建设国家装备制造业备份基地,规划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园等10个特色产业园区。
提升产业发展迭代能力。新增36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小巨人”企业、3个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50个、建成数字化车间7个、智能工厂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
提升产业发展生成能力。积极参与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等,推动实施长城汽车生产效率提升等208个技改项目,建成投运490兆瓦级“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 精耕城市品质
区城市管理局党委书记 包玉海
区城市管理局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主线,紧扣永川“一三五”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第四季度赛马比拼中,4项指标为AAAB档。2023年,获“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聚焦“暖民心”,彰显城市温情。优化审批流程,全程网办事项占比达100%,承诺时限压缩比例81.66%,上线“店招店牌”在线备案系统。践行“721”工作法,释放便民摊点、打造特色夜市街区,解决150余户城市困难群体生计问题,点燃城市“烟火气”。
聚焦“精细化”,提升城市品质。建成直饮水项目82个,改造老旧小区供水管道10公里;新改建公厕10座;整治维修人行、车行道3.3万平方米;建成小微停车场40个;拆除违法建设1.93万平方米、蓝改灰8.6万平方米;深化“生命通道”整治,拖移占道、违停车辆2.26万辆。推进“劳动者港湾”和“多杆合一”一件事三张清单智慧城管应用场景编制工作。
聚焦“小而美”,精雕城市景观。精心打造城区“金角银边”,建成“口袋”公园6个、线性公园2个。建成望城田园入口节点等12处花境。打造6条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道路绿化景观。建设4个城市滨河“绿色长廊”。
唯实争先 开拓创新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主任 赵 亚
2023年,区农业农村委着力构建“133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34元,居全市第6;城乡收入比为1.86:1,居全市第4。
坚决守好“两条底线”。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万亩,综合农机化率居全市第一。巩固提升“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成果,脱贫人口就业率达到63.45%,脱贫对象人均收入增长13.23%。
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永川秀芽”品牌价值达32.16亿元,“朱沱龙眼”列入202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建成西南首家智能育秧基地、全市首个现代蚕桑产业园、成渝地区首家跨省市强村公司。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3:1。
绘就和美乡村画卷。持续改善人居环境,首创农村改厕“七步工作法”全市推广。优化农村公共服务,创建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3个。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创新“三制一化”治理模式。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
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刘 强
区应急管理局坚持党建统领抓业务,全区生产安全事故与因灾亡人事件防控成效明显,在全市考核中排名第三。
创新发力,强化安全治理能力建设。设置专门机构,构建“参谋部”;建设指挥中心,搭建“指挥所”;配强专职人员,打造“督战队”。工作做法得到应急管理部、市政府肯定,经验在全市推广。
强化统分,构建职责清晰管理体系。建立“两委四指十一专委会”组织体系、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与防治救工作体系,共同推动工作持续向好。
精准施策,推动隐患整治落地见效。2023年全区整治重大事故隐患258处、消防突出隐患2166处、燃气安全隐患1260处、园区“厂中厂”隐患398处,园区“厂中厂”企业实现“零事故”。
科学布局,提升快反处置救援能力。综合布局城区园区、农村片区、社区小区的全灾种救援体系,筑牢救援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