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 欣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五一”小长假过后,我们就要迎来又一个夏天。与夏天一起来到你面前的,还有“百本好书送你读”新一期书单。本期书单中,《什么是重庆》带给你全新观察重庆的视角,《人间信》唤起我们直面人生的勇气,《万桥赋》从一个侧面礼赞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每本好书都是一种风景,每种风景都在等待与你相遇。
以桥为媒,书写山乡巨变
《万桥赋》由重庆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张者与作家宋潇凌合著。两位作者一起深入生活,重点调研贵州现代建桥历史,采访大桥建设者,获得灵感,倾力创作。小说讲述了“葛镜桥”的建造者葛家后辈与桥梁的故事,映射我国西南交通事业艰苦奋斗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变迁,为以新时期交通建设为主题的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荐书人说▶▶▶▶▶▶
颜同林(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本书以桥为媒,书写新时代社会变迁与家风传承,令人眼前一亮。与纪实性书写新山乡巨变不同,长篇小说《万桥赋》因桥而起、立足虚构,从虚构出发抵达真实,巧妙地将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家国情怀等不同主题有机地熔为一炉。从细处着笔,由人及物,把平凡而普通的人物置放到新时代火热的历史建设中去,彰显了交通建设者身上的非凡智慧与坚毅之心,以及因建桥修路而造福一方百姓的经典意义。
一场以“法学”为名的旅行
《法律通识》是中国政法大学李红勃教授撰写的法律通识读物。全书通过法学导论、法律的基础原理、法律体系等视角,以18堂法学启蒙课,系统介绍法律相关的基础知识体系,建构法律学习的底层逻辑。每个章节融合经典判例,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鲜活的生活事件相互结合,展现法律的现实意义。
荐书人说▶▶▶▶▶▶
卞开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
法律是什么?法律从何而来?法律又将往何处去?有关法律的众多基础问题,都能在李红勃教授这本通识读物里找到答案。通过有趣、直白的文字,作者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开启了一场以“法学”为名的旅行,途经“法学导论”“法律的原理”“当代法律体系”“走向法治时代”四大核心站点。在这场旅行中,可以看到不同学者的论争,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还有事关每一个人的法治理念。
研究海洋文明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古代历史上,灿烂的中华海洋文明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无数的文明成果中,蕴含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沧海岁月:中华海洋文明史论》深入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探寻和挖掘与海洋文明相关的一切讯息,其中就包含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和实践因素,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书写意义重大。
荐书人说▶▶▶▶▶▶
高进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副总编辑)
本书作者马骏杰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首席专家,他在海边出生、成长,一直与海为伴,30多年来在中国海洋文化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可以说,本书是凝结他多年观察、研究海洋文明的集大成之作。关于海洋文明的文献史料,本身就浩如烟海,通过本书中“舟船的诞生与发展”“海战兵器的产生与发展”“瓷器·酒·茶与海上丝绸之路”等20个有重要影响而又鲜为人知的海洋事件,读者可以深刻体悟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子民的自豪,从而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海洋。
杜甫曾走过的心路历程
《杜甫评传》对杜甫思想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杜甫的哲学思想、人生观、政治思想等,也即一般意义上属于“思想史”范畴的内容;二是杜甫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尤其是他在诗学方面的真知灼见。
荐书人说▶▶▶▶▶▶
王涛锴(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对“诗圣”杜甫的欣赏和研究是古典文学领域一大热点,从杜甫身上,一代又一代后学获取了文学和生命的力量。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先生,也是杜甫众多“粉丝”之一,被学界同道称为“杜甫的异代知音”。作为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种,书中关注的重点是作为思想家的杜甫,而不仅仅是作为诗人和文学家的杜甫。他将杜甫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借杜甫坎坷一生的心灵史,回溯了杜甫的文学与非凡的人生。
沈从文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
《沈从文的最后四十年》讲述了沈从文后半生细密复杂的生命之路和心路历程。“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不折不从,亦慈亦让”。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一种不因外界变化而妥协的独立精神,当你觉得人生无望,前途渺茫时,不妨看看这位伟大作家,在历史激流中如何不惧命运的风暴,找到生命的意义。
荐书人说▶▶▶▶▶▶
郑劲松(西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
多数人了解的沈从文,是以《边城》等众多小说和散文著称的作家,这本书为读者打开了鲜为人知的沈从文的精神世界,呈现了身处时代巨变中的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心灵史。从书中看到,沈从文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他始终坚忍、豁达、勤奋、执着,令人泪目动容,他不因外界变化而妥协的独立精神尤其让人敬仰。
据《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