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苏镇:无职党员,乡村振兴中的旗帜
  周成银(右)在养殖场。

  周武介绍自己种植的晚稻。

  徐卫操作农机。

  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 文/图

  乡村振兴靠什么?乡村振兴凭什么?乡村振兴该是什么样?……当一系列问号摆在永川区来苏镇面前时,该镇党委认真分析优势劣势、长处短板,结合镇情村情进行梳理,找到了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发挥人才示范带动作用的路子。

  70后党员返乡创业,稻-虾种养开新篇

  来苏镇地势平坦,日照充足,有关门山水库、革命水库等丰富的水源,是永川少有的无工业镇、生态镇、农业镇,曾有“来苏三绝”美誉。在来苏镇党政引导下,共产党员周成银利用来苏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启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周成银是来苏人。1990年,他高中毕业参军入伍,1992年10月入党。1994年12月退役返乡,踏上创业新征程。他先是在北京、天津等地做销售,1997年回到重庆西山街海鲜市场开设“渝福水产”销售门市。为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还在门市边上特意放置了一个公平秤,诚信经营,生意红红火火,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2013年,他返回家乡柏树桥村流转300亩土地,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希望带动村民养殖致富。经考察后他首选甲鱼养殖,两年投放5万余斤甲鱼苗子,2018年遇到永泸高速公路从养殖基地边修建通过,环境发生变化,亏损不小,他被迫调结构,并在永川区农业农村委的建议下,探索其他水产养殖,先后养殖过鲈鱼、南美白虾。

  2019年,在海鲜市场闯荡多年的周成银发现,重庆海鲜批发市场一天销售罗氏沼虾不过100余公斤,而武汉城市日销售量高达5000余公斤。

  “我们重庆的消费潜力不输武汉,是什么原因导致市场份额如此低呢?”经分析得知系空运成本过高且沼虾长途运输存活率低,需要的人难以买到。“要是能就地养殖该多好。”

  经过4年探索,周成银养殖罗氏沼虾成功。其精养塘、稻-虾立体种养,为附近的王运冬等7名村民提供了固定岗位。如今,精养塘亩产达350公斤,稻田养殖亩产虾75公斤左右,因稻虾养殖密度较稀,且田间可以给罗氏虾提供天然饵料,故养殖的虾肉质Q弹,“钱”景良好,很快成为永川水产一张名片。

  成功后,周成银将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养殖户,带动永川区青峰镇的彭龙与来苏镇磨心桥村的退役军人周中杰合作,在柏树桥村养殖了300亩稻虾;朱沱镇大河村的重庆诚佳农机专业合作社试养10余亩成功……

  “现在,重庆市场日销售量超1万公斤。今年,重庆生鲜超市与我们签订了年需求40万公斤无抗虾的合同,其中罗氏沼虾12万公斤,这是个大好机遇。”为此,他先后多次到五间、临江、陈食、双石、三教等镇街,与农户一同考察,规划养殖稻虾田。将来,由他提供“标粗”虾苗和无偿的技术指导,农户5月底、6月初稻田关水20厘米深时投放虾苗,利用水稻遮阴、沼虾捕食昆虫,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间接提升稻米品质,形成立体生态种养,农户养殖两三个月后即可上市销售。

  品质好,价格优。目前,沼虾每斤10多只的,批发价45—48元;每斤20多只的,批发价40元。批发商直接到塘口拉货,养殖户不愁销路。明年,永川有望带动5000亩稻-虾田养殖。

  多年来,周成银已投入1200余万元,主要由自己在重庆海鲜批发市场赚的利润来维持养殖场运转。有人问他,“亏损这么多划算吗?”周成银说,“技术成功后,其他养殖户就可以少走弯路,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党员,我的探索就是无价的。”

  90后大学毕业生,开辟粮油直供路

  来苏镇梳妆台村的重庆小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武,90后青年,来自湖南永州,2013年在重庆文理学院读书时入党,2014年毕业在永川做金融投资。

  为什么会转行当种粮大户?周武说,因为自己是一名农村孩子,对农业有感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有朋友建议他进军农业,生产健康绿色食品。本着这一理念,2022年,周武到来苏镇筹备农业项目。在来苏镇党政领导和村干部的支持下,选定了高标准农田改造的梳妆台村,流转了850余亩土地,边学边干。

  开始时,蔬菜、稻鱼共生、稻虾共生、稻鸭共生、跑山鸡产业,他都想做,对综合生态循环农业满怀信心。但品类太多太杂带来人工多、耗神多,于是他专注于健康优质粮油的生产和直供。

  公司发展带动了当地人员就业增收,每年要发放工资60万元。70岁的村民谭定东有种植蔬菜数十年的经验,被聘为小笨农业管理人员,月薪4000元,家中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

  当下,水稻秋收已结束,早玉米采收后种植的晚稻,正在陆续成熟,望着门前大块稻田,周武满眼希望。他告诉记者,下一步将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公司选好优质品种,提供种苗给农户种植,产出后进行回收。一方面保证了客户需求,另一方面也帮农户实现优质优价。

  “我们已与重庆多家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直供农产品协议。”周武说,从市场需求来看,一般农户追求高产,小笨农业公司却更看重品质,尽管品质和产量有时会是一对矛盾,但品质足以弥补产量的差价。他还计划将村民竹林地租用起来,聘请村民帮养跑山鸡,再引进直播团队进行农副产品的宣传和销售。

  80后黔江人,农机社会化服务显身手

  来苏镇女婿徐卫,80后,来自重庆黔江,2012年在重庆经贸校上班时入党。当时学校创建全国中职示范学校,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在校内无法完成,便到来苏镇水磨滩村创建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搭建教学实训平台、培训服务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后来,该基地申报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其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至今,该基地一边经营自己流转的1200亩水田、300亩旱地,一边开展农机手培训、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等。

  “传统农业,生产成本太高,真的难赚钱。”徐卫说,小农户种植水稻等粮油作物,在缺劳动力的今天,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显得尤其重要。合作社现有16名农机手,30台套农机设备,可开展耕、种、防、收等全程社会化服务。近6年,其社会化服务面积稳居全区服务主体前列。2024年,有8名农机手年收入超过5万元,全部农机手年工资60余万元;另每年发放小工工资60万元,为周边村民增加了收入。

  2022年遇到特大高温干旱,该基地以来苏镇、宝峰镇(共7000余亩)的全程社会化服务为中心,不断向外拓展。近两年,合作社每年在九龙坡开展水稻全程服务3000余亩。今年,在成都大邑和仁寿开展社会化服务近3万亩。同时,公司还将业务拓展到江津区、铜梁区等地,希望在乡村振兴中奉献专业合作社的力量。

  来苏镇党委委员陈如华介绍,该镇还有常年在家的100余名无职党员。他们活跃在种养业、农业服务业等一线,为来苏镇现代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面面旗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重庆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新永川
   第06版:新永川
   第07版:看渝西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教育周刊
   第12版:广角镜
来苏镇:无职党员,乡村振兴中的旗帜
校家社协同共绘清廉“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