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歌镜头的快与慢

  ◎金平

  双脚插进泥潭

  露出了双腿以上

  双腿插进泥潭

  露出了腰部以上

  腰插进了泥潭

  露出了胸膛以上

  胸膛插进了泥潭

  露出了头颅

  头颅插进泥潭的时间

  最短

  (马金山《这个世上最残忍的快进镜头》)

  诗的栖息之处,是它的最后一行。诗写作过程中的最大挑战,可能也在于最后一行。写下诗的最恰当的最后一行,犹如摁下一首诗的电源按钮。《这个世上最残忍的快进镜头》的最后一行即具有这样的效果。

  诗歌题为“这个世上最残忍的快进镜头”,镜头“快进”,相对于生命被“吞没”、被毁灭的过程而言,由于生命的神圣和尊严与生命“最残忍”地被毁灭的过程产生了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对比,生命被毁灭过程中的画面的每一帧都值得给予深深哀叹和慢慢审视。诗人将一组“慢镜头”称之为“快镜头”,在语言内部制造了悖谬意味,言“快进”是在说审视的过程应当“慢”,暗暗寄寓了生命在世上更久一些的冀望。诗人成为诗歌中的时间控制者,然而只能在主观上延缓却无法阻止生命的被毁灭。

  诗歌的镜头记录了一个“陷入泥潭”中的人被“泥潭吞没”的过程,诗人将镜头分拆特写,以顶真式的修辞,描述了一个人在泥潭中陷落直至被吞没的过程:“双脚—双腿—腰—胸膛—头颅”。对生命“毁灭”的展示很“残忍”,而且“残忍”也体现在诗人对过程描述的描述极其客观、冷静,前四节完全是零度叙述,最后一节不再是客观描述,而是冷漠的“议论”,让人仿佛听到了死神在毁灭了生命之后的“嘟囔”。诗的最后一节激活了整首诗的诗行。前四节极致的“客观、冷静”是在刻意压抑诗人心中的悲悯与哀叹,最后一节则将因为压抑而蓄积了冲击力的悲悯与哀叹猛然释放了出来,并且这种释放依然是“冷静”的,两组不同程度的“冷静”,为诗歌建立了层次,并且愈是冷静达成的效果愈是强烈。

  诗歌中的“冷静”,除了叙述的零度以外,也通过对画面信息的减除为“冷静”增加了强度。泥潭陷入者是谁、其因何陷入泥潭、其在泥潭中陷落过程的表现等等信息均被排除在诗歌之外,诗人专注于“放慢”一个人在泥潭中陷落的过程,从而引导读者通过诗人的镜头完成了对生命被毁灭过程的“最残忍”的观看。

  据说,这首诗是一首“反战”诗,可能是诗人看到了一个士兵陷入泥潭的新闻视频受到触动而写下的。当然可以做这样代入式的阅读。正因为诗人对事件背景和人物信息的减除,致使它可以被代入任何生命被毁灭的场景中去理解。对于有些诗歌来说,在写作中做减法会达成“具体的抽象”,带来“极简的丰富”。《这个世上最残忍的快进镜头》所呈现的又何尝不是个体的生命在时间的“泥潭”中“陷落”的命运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重庆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思想苑
   第07版:看渝西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公益
重庆之旅(组诗)
诗歌镜头的快与慢
落叶之美(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