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川区鸣玉镇:
“订单农业”见效益 村民喜领“分红款”
  水稻收购商将分红款交到村民手中。 南川报记者 王婷婷 摄

  南川报讯(记者 王婷婷)“解德渊,5400元。”“严保均,6900元。”日前,南川区鸣玉镇政府会议室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十几位村民代表依次在明细表上签名,领走属于自己的那份优质稻分红款。

  手中有订单,种粮心不慌

  2024年,鸣玉镇有3个村约80户村民参与“订单农业”优质稻种植,采取“公司+村集体+种植户”的发展模式,由水稻收购商和村集体达成种植协议,当地农业服务中心免费提供优质稻种子和技术指导,农户负责耕种。稻谷成熟,公司以保底价进行集中收购,年底村民可拿到分红款,村集体也会根据所辖区域水稻种植规模和产出品质获得一份收入。

  “我种了大概15亩地的水稻,产出有5000多公斤,卖给公司3420公斤,今天拿到了10260元的分红款。”李国强是鸣玉镇鸣星村的优质稻种植大户,他认为“订单农业”给村民带来的好处是,水稻种出来不愁销路,价格也有保障。

  据了解,优质稻包含了Q优12、宜香优2115、神龙优228等多个水稻品种。鸣玉镇海拔在400~1300米之间,水稻收购商会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动员农户种植合适的水稻品种,以保障单位土地面积发挥更大经济效能。

  “订单农业”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负责当天分红款交付的水稻收购商是鸣玉镇本土的一家公司,在当地有一个食品加工厂,经营范围涉及稻谷、红薯等农作物的加工、包装和销售。“2024年是我第一年在各村尝试‘订单种植’,和以前的‘单打独斗’相比,效果不错。”作为返乡创业人员,该公司负责人谈刚向记者讲述起自己在家乡推广“订单农业”的缘由。

  曾经,他尝试从村民手里收购水稻,自己加工成大米后进行二次销售,但由于收购来的水稻品种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市场销路并不乐观。“做生意讲的是长长久久,质量时好时坏不容易留住客户。”谈刚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把鸣玉的大米推广出去,就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把好产品质量关,在大米源头上做文章,与村集体、村民达成合作意向,约定种植特定品种的优质水稻。

  “我们除了和村集体是订单购买关系,与大米购买商之间也是这种关系。”谈刚说,他所经营的农产品加工厂与当地连锁超市、米粉店、食堂等保持长期合作,这些商家一年需要多少大米,他们就会追溯源头,向村集体提前预订相应数量的稻谷。“如此,便可适应市场需要,避免盲目生产。”

  在谈刚的农产品加工厂内,碾米机、抛光机、包装机一应俱全,不同质量的大米被套上不同品牌的包装袋,分类码放,而它们都已经提前预订了出去。

  谈刚说,一个人的力量不够,需要整个镇、各村的通力合作,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才能实现当地农作物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据了解,优质稻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主导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其产业形态以订单种植、线上+线下销售、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等模式呈现。2024年,该镇优质稻种植面积突破10000亩。

  “技术有指导,产品有销路,品牌有保障,村民和集体有增收。”鸣玉镇党委副书记张凤说,接下来会继续发挥好企业与村集体“沟通桥梁”的作用,鼓励扩大“订单农业”优质稻种植规模,助力提升本土大米品牌影响力,发展壮大水稻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重庆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新永川
   第06版:新永川
   第07版:看渝西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专题
“订单农业”见效益 村民喜领“分红款”
灯饰点亮 年味渐浓
乡间“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