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3年耕耘 书香浸润乡土
  五间社区书屋。(受访单位供图)

  渝西都市报记者  钟 梅

  书屋是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阵地。

  在永川区五间镇五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左侧,“耕读夜校”四个红字格外醒目。靠墙的书架上整齐地码着各类书籍,桌椅旁坐着的大妈大爷、捧着绘本的孩童,还有拿着笔记本认真抄写政策的年轻人,构成大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里,便是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阵地——社区书屋。

  成长之路:

  从“500册”到“2000余册”

  “2013年,刚设立的社区书屋只有500余册图书,一个月也来不了几个人。”首任管理员何荣霞回忆道,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13年来,书屋在五间镇政府、永川新华书店的支持下不断扩容,如今书屋有藏书2000余册,涵盖政策法规、文学艺术、少儿读物、生活百科等多个类别,每年平均接待500多人次。

  五间社区主任凡建容说,这里有很多接地气的书,比如《农家小院种菜记》《育儿百科》,还有很多实用的书籍,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群众种的果蔬闹虫害,就是在这儿找到的解决办法。

  “以前大家没事时只能打牌聊天,后来社区有了书屋,大家没事就爱来这里坐坐、翻翻书。”谈起社区书屋,张大姐笑着说。

  守护者接力:

  两任管理员的“书香传承”

  书屋的成长,离不开两任管理员的“较真”。

  首任管理员何荣霞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书一本本贴上编号标签,谁借了、啥时候还,记在小本子上。

  “每本书都要登记造册,借阅台账必须清晰。”现任管理员喻婵说,书屋建立了严格的借阅制度,定期盘点更新书目,发动志愿者参与维护。在大家的努力下,书屋始终整洁明亮、分类清晰,她们也成为群众信赖的“文化管家”。

  为了方便群众,书屋开放时间从“工作日”改成“全天候”。从首任何荣霞到现任喻婵,她们既是图书的“守护者”,也是群众的“知识桥梁”。

  书屋变“夜校”:

  娃娃写作业大人提品位

  五间镇素有耕读传家的习俗。五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群众需求,在五间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书香社区、耕读人家”主题活动。

  今年3月,书屋又搞出新“花样”,把一楼办事大厅左侧的“耕读课堂”改造成“耕读夜校”,在二楼设有多功能活动室,辖区小孩下午放学后可来这里做作业、阅读、玩耍,感受社区的温暖、学习的快乐。每天17:40—19:00,有志愿者或老师辅导孩子学习,19:00—20:30为自习时间,有社区值班人员和网格员值守。

  “以前娃娃放学满街跑,现在书包一放就往这儿冲。”陈大爷指着“耕读夜校”夸赞道。

  如今的社区书屋,不仅是群众获取知识的窗口,更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正如一位老者所言:这里没有街市的喧嚣,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书屋让群众的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群众通过在书屋看书学习,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文化品位也提高了,生活变得越来越文明和健康。”凡建容高兴地说。

  从一间小书屋到群众的“知识粮仓”,五间社区用13年的坚守,诠释了“知识改变生活”的真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永川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新永川
   第06版:新永川
   第07版:看渝西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教育周刊
   第12版:公益
13年耕耘 书香浸润乡土
大安街道:机鸣人欢插秧忙
免费体检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