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
永川,这座有着1200多年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不仅孕育了“永川豆豉”四百年醇香、“五千年老鸭汤”的鲜美滋味,还有“来苏香肠”的腊味飘香远扬,永川秀芽驰名中外。“老字号”如同散落的珍珠,等待一场新时代的重塑。
缘起:协会志在“串珠成链”
2月26日,重庆市永川区老字号协会在柏天酒店正式成立。这个新成立的协会,承载着永川数百年的商业记忆与文化沉淀,注定要在“老味道”开辟“新机遇”的复兴之路上书写新篇章。
永川现有中华老字号1家,重庆市级老字号11家,区级老字号35家,数量位居重庆各区县前列。然而,这些老字号普遍面临“小、弱、散”的困境。有些老字号还保留着作坊式生产,营销手段停留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阶段。永川区老字号协会常务副会长廖波指出,这些问题制约了永川老字号产业的发展。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老字号企业对自身品牌的认知不足。“我们在走访中发现,有些企业甚至不知道‘老字号’的准确含义,更不用说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个金字招牌了。”廖波说,协会成立的初衷,就是要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成璀璨的项链,共同讲述永川的品牌故事。
缘兴:马不停蹄攻坚寻破解之法
协会成立之初的两个月,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协会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很晚,工作人员忙着梳理政策、调研企业、制定方案。
“我们首先对区内老字号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协会秘书长唐兴介绍,协会组建了由商务部门、高校专家、行业代表组成的调研小组,走遍永川大街小巷,对会员单位进行了详细的摸底。“有些工厂的设备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产效率低下;有些品牌故事鲜为人知,市场认知度低。”
问题逐一浮现:品牌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营销手段落后、人才储备匮乏……每一个都是亟待破解的难题。面对这些问题,协会积极寻找破解之法。
“我们搭建了一个‘老字号之家’平台。”唐兴介绍说,平台是协会信息共享中心,包含行业动态、政策法规、市场分析等板块。“每月发布行业分析报告,每季度组织交流会,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线上平台之外,线下活动也紧锣密鼓地开展。两个月内,协会举办了三场经验分享会,邀请市内外成功的老字号企业分享转型经验;组织了一次“老字号进校园”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开展了多场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最让企业点赞的是“老字号品牌诊断”活动。“我们邀请专业团队为每家企业做‘体检’,指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一老字号企业负责人展示着刚刚收到的“诊断书”,上面详细列出了品牌提升、产品创新、营销改进等具体建议。
缘新:破茧成蝶重获新生
“协会不仅是桥梁和纽带,更是服务者和推动者。”廖波这样定位协会的角色。
在产品创新方面,协会推动老字号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我们有家做豆豉的企业,传统工艺制作耗时长、产量低。我们帮他们引入了智能发酵系统,不仅保留了传统风味,产量还提高了三倍。”廖波说。
在营销创新上,协会打造了“老字号+”模式。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设“永川老字号馆”;与旅游部门联手,设计“老字号文化之旅”。下一步,将与影视公司合作,将老字号故事搬上荧屏,让“百年老店”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年轻人追捧的“国潮品牌”。
人才培养是协会的一大工作重点。依托永川职教资源,协会将推动与多所高校合作开设“老字号传承班”。“我们培养的不只是技术工人,更是‘懂传统、会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唐兴介绍。
品牌保护是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协助企业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开展知识产权维权行动;建立品牌数据库;举办品牌故事讲述大赛。“有些老字号传人,不知道商标保护,当想起注册商标时,才知道自己的品牌被别人抢注了。”廖波感叹道,保护意识的提升任重道远。
展望:让“老味道”成为“新机遇”
在协会2025年的工作计划中,“创新”二字贯穿始终。“我们正在策划‘老字号创新工场’,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营销等一站式服务。”唐兴说,这个平台将整合区内资源,形成集聚效应。
在文化传承方面,协会规划打造“永川老字号博物馆”,并串联区内老字号店铺,形成特色商业街区。“游客在这里可以一站式体验永川老字号美食、文化、手工艺。”
党建引领是协会工作的新方向。目前协会党支部已经成立,“清廉协会”建设也提上日程。唐兴说,在党支部引领下,今年将深入实施老字号保护传承行动、创新发展行动、社会担当行动,促进永川老字号品牌提质扩面,加快发展。
永川老字号的复兴之路,才刚刚开始。在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老字号传承人的匠心与坚守。“来苏香肠”至今依然坚持手工制香肠;“五千年老鸭汤”在传统基础上研发新口味;年轻的设计团队,用现代方式讲述老字号故事……这不仅是商业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
永川老字号的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融合,是历史记忆与时代创新的碰撞。在协会的努力下,这些承载着永川记忆的“老味道”,正在焕发新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