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进(开州)
泥文的长篇小说《尘光》,我连续读了两遍后,主人公傅路娃这个人物形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傅路娃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农家孩子,小小年纪就被迫闯荡社会,成为时代洪流中进城务工农民大军中的一员。他没有多少文化,家住贫穷落后的大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然而,在一同打工的人的眼中,傅路娃是个硬汉,敢作敢当,为人正直义气,是值得信任的同事和老板;在申城拆迁办主任的女儿常欣眼中,他具备向上的精神,为人处世带着良善,是个合适的结婚对象;在申城公务员常维和王镇的眼中,他谦逊为人,踏实肯干,有着不认输的心性和不卑不亢的态度,适合做长久的朋友。
这样一个三观很正、积极向上的阳刚男孩形象,泥文却让他哭了一次又一次,甚至“哭”能串联起他的成长历程。文中20次描写了傅路娃哭的场景。这样大手笔的“哭戏”来塑造一个男人形象,的确别具一格。傅路娃算得是一个爱哭的男人了,绝望时、迷茫时、害怕时、感动时、悲伤时……好像每次深度搅扰心绪时都哭了一场。但通读全文发现,这么多次哭泣的描写,一点没觉得傅路娃软弱无能,相反,在他一次次哭泣中,能听到成长拔节的声音,眼见他一步步成长为自己和大家都认可的形象,他哭得那么真实,仿佛就是我身边某个邻居。在他一次次不同情感的“哭”中,能理解到作者对小说的通盘构思,对人物的精准刻画。傅路娃每哭一次,命运就会转折一次,故事情节层层推进,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让小说极富人性的张力。
傅路娃因为儿时伙伴吴春哭过三次。第一次因为逗弄毛橘子被吴春追到家里来打架,学过武术的他本能地还手,结果把吴春打昏在地不知生死。他闯祸了不得不逃离村庄,可是出发了不知往哪里跑,又害怕自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他特别后悔,后悔没听武术师傅吴叔平时的千叮咛万嘱咐,不该还手。小小年纪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大事,他是那么胆怯、心虚和无助,眼泪哗哗地流。从此命运发生转折,一个抱村少年提前做了漂泊天涯的农民工;第二次是9年后,吴春突然出现在他的工地上,吴春没死,他终于卸下了心中持续9年的不安和牵挂,眼泪直往外涌;第三次是吴春在工地上意外死亡,他把没有生命气息的吴春抱在怀里,按住头骨破碎处奔涌的血流,仰天悲呼了一声“我的天啊”,绝望而无声地哭了起来。失去了挚爱的朋友不说,至此命运再度转折,工地死人了就意味着失去此地的拆迁工作,他该何去何从?
作者把傅路娃与朋友吴春的关系通过三个哭的场景细腻地展现出来。在生死攸关的当口,在真挚情谊的面前,哭,不是矫情,而是内心情感的本能外化,是自然的表达,让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清晰可见,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傅路娃因为亲人哭了十次,为外甥,为母亲,为父亲。父亲受伤,因没钱没能及时上手术台而离去后,作者让他连哭了六场,每一场都道尽人间苦楚和薄凉。当他终于借到钱赶回到故乡,从医院找到村子不得父亲的消息,还没到家先听到炮仗唢呐、哀乐声声催人断肠时,他有了强烈的不好预感,擦了一把眼泪,拖着沉重的腿爬上地坝;与母亲和姐姐团聚在父亲灵堂,通过询问三个最亲的人才得以相知,傅路娃“哇”的一声哭得抱村四周的山摇摇晃晃;得知父亲的死因,他欲哭无泪,扯着自己的头发,将头深深埋下去,突然抬起头,哀怨地长长啸叫了一声;父亲需要入土为安,却没有人帮忙抬棺材,妈妈说她来抬,傅路娃抱着妈妈又哭起来,姐姐也扑了过来,三人哭成一团;治丧乐队的吹鼓手们看着一家人心酸,主动帮忙抬棺材,傅路娃边哭边点头,不住鞠躬感谢;抬了棺材就没人吹唢呐和打鼓了,傅路娃说着没事没事,强忍着泪水不让它掉下眼眶……
作者通过连续六次的哭,展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男人真实的现状。傅路娃自从少时离家就再也没有见到父亲,打工十年,在父亲急需救命钱的时候却拿不出钱,父亲就这样离世了。然而回到村子送父亲最后一程时居然找不到抬棺材的人,这是何等的悲凉和痛苦!因为贫穷,因为久别村庄,因为吴春死去……仿佛每件事情都是乡邻不愿帮忙的理由,就连自己的亲姐夫和从小青梅竹马喜欢他的毛橘子都没有出现。作者通过六次哭,将人物的命运一步步推进绝境,促使主人公自我觉醒。眼前的傅路娃活得没有一丝尊严,丧亲之痛中再次面临命运的抉择。孤单的母亲不能再待在这个绝情的村里,他得带着母亲去打工,他必须强大起来,必须挣到钱来改善自己和母亲的生存状态。
作者塑造的傅路娃这个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哭,成为主人公成长蜕变的线索之一。回顾傅路娃的经历,那个小小年纪的孩子,在砖厂拉着不合年龄的几百斤重的砖坯,吃了不洁食物拉肚子起不了床被骂是闲人;拖拉机倒车挤坏了他的板车轮子,厂长打他耳光还要他赔两个车轱辘;买辆自行车被黑车老板坑进派出所;骑着工友的自行车去见朋友,被后面公交车撞得右手脱臼,反被司机唾骂一通后扬长而去……这样的生活际遇哪个遇上不心底发酸,潸然泪下!如果生活稍微能过得去一点,谁会哭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没到伤心处。”傅路娃的每一次哭泣都直抵崩溃的边缘,而作者在小说中让他哭了20次,可见其成长历程是多么艰难曲折。
读完小说,我揉揉发烫的眼睛,跟着傅路娃哭了20场后,心里也轻松了许多。轻轻合上书页,脑子里还浮现着一个励志的主人公形象。其实想来,生活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累了痛了的时候,哭一下又何尝不可。作者通过傅路娃告诉我们,哭不是怯懦,不是倒下,不是放弃,也不影响做人的形象和尊严。哭也是有几多好处的,哭的过程,是卸掉负面情绪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也是重塑自我的过程。所以,想哭的时候尽可以放肆地哭出来,只要不放弃自己,无论身处哪个低位,转过身来,总有柳暗花明的时候。想必,这也是泥文通过《尘光》送给读者的成长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