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 实习生 刘峥岩
在永川西南部的来苏镇,夏日的阳光洒在连片的稻虾田里,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乡村振兴图景。这里,正以稻虾综合种养为引擎,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蹚出一条生态致富的特色之路。
田畴焕新 筑牢就业“硬基底”
清晨,来苏镇的高标准农田里,稻虾共生、水流潺潺。曾经零散的小田块,如今已整合为“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大块良田。“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田块小还不好打理,现在好了,农机能进田,灌溉也方便。”村民徐光宏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高标准农田,满脸笑意,不禁感慨道。
为夯实稻虾产业根基,来苏镇遵循“粮油为基、集中连片”原则,综合考量地形、水土等因素,推进千年良田、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建成42公里耕作道,让“巴掌田”变身“致富田”,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基础条件。
稻虾共养 拓宽增收“新路径”
走进来苏镇稻虾基地,养殖户周成银正忙着投喂虾料。“我以前在重庆主城做海鲜生意,听说家乡打造高标准农田,搞起了稻虾综合种养,就回来试试。”如今,周成银已是当地有名的种养能手,还获评永川区农村致富带头人。从“新农人”到“兴农人”,他的蜕变,是来苏镇稻虾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2020年起,来苏镇锚定稻虾特色发展模式,争取政策扶持、资金投入。2021年,建成近1200亩集中连片稻虾基地,掀起种养热潮。截至2025年,全镇稻虾产业面积超9000亩,产值3150万元,40余家种养大户带动农户增收。在这里,村民既能通过土地流转拿租金,又能在基地务工挣薪金,还能学习技术当“新农人”,实现“一田多收”。
三产融合 激活就业“新引擎”
“来苏镇稻虾美食节很有特色,既能品尝小龙虾美食,还可欣赏乡村田园风光,连续三届我都去了,真的很不错。”市民李女士口中的稻虾美食节,已成为来苏镇的特色名片。2023年至今,连续3届生态稻虾美食节,吸引华龙网、上游新闻等6家媒体报道,超百万人次关注,让“来苏小龙虾”“稻虾米”声名远扬。
依托稻虾产业,来苏镇深耕三产融合,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植入农旅新业态。全区首个镇级强村公司成立,整合860万元建设丘陵农业试验基地,以“党组织领导+公司化经营”模式,提升农产品品牌效益,也为村民提供了旅游服务、品牌运营等就业岗位。从田间种养到农旅服务,就业场景不断拓展,“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融合发展格局,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增收新渠道。
经验可循 共绘振兴“同心圆”
在来苏镇,稻虾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镇村干部走村入户宣传动员,征求种养户意见,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招大引强行动,吸引社会资本,实现规模化种养、订单化销售,全产业链增值带动就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育,让周成银等“新农人”崛起,引领在外务工群众返乡创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从田畴焕新到产业兴旺,从“家门口”就业到共同富裕,来苏镇以稻虾综合种养为基底,绘就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在这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村民就业与产业发展共兴,为更多乡村探索“家门口”就业致富,提供了可复制的“来苏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