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钟梅
盛夏时节,热浪滚滚。8月6日,走进永川区双石镇脚盆井村,只见成片的地里金黄饱满的玉米棒子和密密麻麻的豆荚交错生长,脚盆井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刘君、宋廷豪娴熟地驾驶着收割机在地里来回穿梭,轰隆隆的作业声响个不停。村民看着丰收的景象,脸上乐开了花。
原来,这里是全国(永川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是重庆市大力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村民管这叫“黄金搭档”。脚盆井村党总支书记张仁权黝黑的脸上掩不住笑意,他笑着说,过去农民种地都是单一种植,玉米是玉米,豆子是豆子,收一样就是一样,效益有限。现在推广的这套法子,采用的是“2比4模式”,即两行玉米配上四行大豆带状间隔种植。
为啥叫“黄金搭档”?张仁权解释:这种模式充分利用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间,大豆根部的“小疙瘩”(根瘤菌)又能给玉米“免费”供氮肥,结果就是玉米稳产的同时增收一季大豆。今年,村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达到了2036亩。
农作物的丰收,既得益于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离不开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手宋廷豪指着身旁的收割机称,丰收就得抢收,这东西太给力了。要是靠人工收割,8小时大概能收0.4至0.6亩地,割完了还需要时间费劲脱粒精选。玉米和大豆收割机就不一样,一台机器一天能收割四五十亩,能顶50个人工。合作社有4台收割机,一天轻松拿下200余亩地。村里2036亩地,10余天就能完成。
望着眼前繁忙的收割场景,张仁权掏出小本本算了一笔账:今年预计玉米亩产520公斤,豆子亩产100公斤,比去年多收15%以上。机器收割大大缩短了收割周期,减少了劳动强度,每亩成本还能省下300块钱左右。现在天热,大家便起早贪黑趁凉快抓紧收。等村里的大豆玉米收完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还打算为其他村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计划服务9000多亩,实现收入200多万元,合作社或将实现收益30万元以上。
尝到“一地双收”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甜头,脚盆井村两委的心思更活了。张仁权表示,这个法子好,既能装满粮仓,又能鼓起钱袋。接下来,合作社将带动更多的农户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让他们尝到“一地双收”的甜头,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