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
初见翟林群,宽檐礼帽下的笑容像春日里晒透的棉被,温暖又亲切。她说话时语速不快,眼神里满是柔和,可一提起员工、受助的孩子,语气里又多了几分坚定。
这个从四川资中农村走出来的“川妹子”,在永川扎根20多年,不仅建起跨成渝的企业版图,更用“日行一善”的坚守,成为员工口中的“林妈妈”、受助学子心里的“好心人”。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在一个个温暖的细节里,让“好人”二字变得具体又动人。
对员工
她是“林妈妈”,把企业变成600个家庭的“避风港”
1995年的冬天,资中街头的寒风刺骨。翟林群蹲在自家修理厂门口,双手泡在冰冷的洗车水里,一遍遍擦洗车身。不远处,丈夫吕军在闷热的车间里修着车,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到了晚上,夫妻俩累得连灶台都懒得碰,一碗清汤面就着咸菜,就是一天的晚餐。
“那时候没想过当老板,就想靠双手让日子过好一点。”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苦,翟林群眼里泛起微光。
这份踏实,让他们从修理厂起步,慢慢涉足餐饮、酒店、养生产业。2000年,翟林群看中永川的发展潜力,带着家人扎根这里,开起东方鲶鱼庄。随着生意越做越大,2007年赛东方公司成立,最鼎盛时员工超过1000人。可在翟林群心里,“企业不是赚钱的机器,是装着几百个家庭的大家庭”。她给员工们起了个亲切的称呼——“我的孩子们”,而员工们也心甘情愿地叫她“林妈妈”。
“林妈妈”的爱,藏在员工最需要的时刻里。2023年,离职3年的韦秀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翟林群发了封求助信:公公重症进ICU,三个老人要吃药,两个孩子要上学,自己因腱鞘炎没法工作,全家靠丈夫打零工度日,连住院费都凑不齐。翟林群看到信的当晚,就把钱打到了韦秀英的账户上,还特意打电话安慰:“别着急,有我呢。”韦秀英后来在感谢信里写道:“离开公司这么久,您还把我当家人,这份情我记一辈子。”
在赛东方,这样的温暖不是偶然。翟林群设立“日行一善”爱心基金,员工及四代以内血亲遇到急难,都能申请救助;她坚持10多年办读书会,管理人员每天要在群里分享读书心得,还拿出专项资金给员工买学习资料;哪怕经济下行,企业收缩到6家门店,她也从没裁过一个人,“员工背后是600个家庭,我不能让他们没饭吃”。有员工说:“在赛东方,我们不仅能拿到工资,更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对他人
她是“匿名恩人”,让爱心在远方开花结果
“等我有能力了,一定要帮更多像我小时候一样苦的人。”翟林群的童年,经历过太多的艰难困苦。那时候,邻居阿姨给的一个馒头、老师送的一支铅笔,都让她记在心里。也正是这份经历,让她从小就暗下决心:以后要把温暖传递下去。
创业初期,她带着员工去敬老院送物资,给留守儿童买书本。赛东方成立后,她把“日行一善”变成企业制度,30年来带领团队走进困难家庭、学校、敬老院1000多次,捐出善款超500万元。可最让她上心的,是资助贫困学子——至今已有100多人,她却坚持“不见面原则”:“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就好,不用知道我是谁,免得有心理负担。”
新疆乌恰县的乌孜别克族女孩迪丽沙伊尔·艾盖西,是翟林群唯一见过的受助者。2016年,翟林群通过公益平台开始资助读高中的艾盖西,从学费到生活费,从未间断。2023年,艾盖西大学毕业后考上当地公安局,入职第一天给“林妈妈”发来消息:“谢谢您这么多年的帮助,我现在也能帮别人了!”
看到消息时,翟林群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不是因为得到感谢,而是因为爱心有了传承。如今的艾盖西,不仅包揽了妹妹的学费,照顾年迈的父母,还因家庭和睦被评为乌恰县“最美家庭”,买了房、开了车。前不久,翟林群去新疆考察,艾盖西执意要见她,见面时紧紧抱着她哭:“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永川,翟林群的爱心也从未缺席。作为永川区关工委副团长,她今年组织10家企业,给陈食街道11名困难学子捐赠助学金;她加入政协关爱基金,把资助范围扩大到更多困境学子。有人问她:“捐这么多钱,不觉得亏吗?”她笑着说:“看到孩子们能安心读书、能改变命运,比赚多少钱都开心。”
对社会
她是“履职委员”,把民生小事当成心头大事
2022年,翟林群多了个新身份——永川区政协委员。第一次参加政协会议时,她特意提前半小时到会场,认真翻看会议材料,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以前只关心企业和员工,当了政协委员才知道,我还能为更多永川人做事。”
她的提案,都来自身边的“小事”。有次她在神女湖公园散步,看到不少老人想逛相邻的石梁湖生态湿地体育公园,却要绕很远的路,便立刻去调研,写出《关于将石梁湖生态湿地体育公园与神女湖公园建成“双湖公园”的建议》;看到身边不少年轻人因社交圈窄找不到对象,她又走访了200多名青年,提交《关于拓宽永川区青年交友渠道与树立正确婚恋观的建议》。
最近,翟林群又忙着调研“35岁就业门槛”的问题。她跑了20多家企业、3个社区,收集了上百份问卷。“我公司里的中层,大多是35岁以上的员工,他们经验足、责任心强,是企业的‘压舱石’。”她在准备的社情民意里写道:“‘35岁门槛’既浪费人才,又违背平等就业原则,永川要发展,得留住这些‘有经验的力量’。”
除了写提案,翟林群还积极参加“委员接待日”,帮助老人反映小区电梯维修问题;在乡村振兴调研中,为农村特色餐饮出点子;在就业帮扶活动中,牵线企业和求职者,帮助10多名失业人员找到了工作。她说:“政协委员不是虚名,要真真切切为老百姓办事。”
如今的翟林群,依然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依然会在员工群里分享心得,依然会牵挂着受助的孩子。她在永川一转盘斥资打造了“吕欣怿文化艺术工作室”,让留学归来的女儿把油画艺术带回家乡,为永川的文化氛围添砖加瓦。有人问她:“这么多年坚持做善事,累吗?”她笑着说:“看到身边的人过得好,看到永川越来越好,我就觉得值。”
翟林群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却像一缕春风,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对员工的关爱、对他人的善意、对社会的责任,诠释了“好人”的模样——不是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有温度,把爱织进事业与人生的经纬里,让温暖在时光里慢慢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