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莉
2024年7月17日,我有幸听了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崧舟老师教学的《月是故乡明》这一课。王老师通过《月是故乡明》《月迹》《走月亮》多文本整合,在阅读与鉴赏中引领孩子体会“明月”这一文学意象所承载的多重思乡意蕴,在多角度理解“月是故乡明”的丰富内涵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文学的魅力。整个课堂松弛有度,孩子们在阅读中积极探索,充满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王崧舟老师曾说:“我们学语文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像苏轼那样成全自己的精彩人生、诗意人生。用语文成全自己,首先应该像苏轼那样成为一名真正的终身阅读者。”王老师的课堂引发了我的思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小学生家长),该如何让孩子在课堂内外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怎样的语文课能让孩子喜爱?我们知道,文本只是教学的材料,教学中要依据单元语文要素,去做好解读和落实。要注重单元内各版块的整合,文章之间的逻辑联系,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重语言实践、读写结合。王老师的课堂示范,更深一层地让语文课堂教学实现了文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完美的结合,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我想王老师的课堂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联系生活聊故乡之月,揭示月亮一样明、一样美与“月是故乡明”的矛盾,激发阅读之趣;创设围绕“月是故乡明”写一段推介语这样真实而有用的学习情境,感受语文之用;多文本阅读,运用求同存异之法,丰富文学意象,感受语文之魅。这些方法的运用既体现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论,也充分体现了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标的精神,以儿童为中心,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本能,让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的特点,提炼文学意象这一大概念,围绕文学意象的品鉴与表达这一主题,合理整合了教学内容,创设了真实而有效的教学情景,让探究和情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月亮文学意味的美,从此天上的那轮月亮所带来的感受更丰富,而且学会了如何去阅读与鉴赏。多文本的整合,体现了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主题阅读,也许学生会在以后的阅读中自觉使用这种方法去进行文本的比较和阅读感受的关联,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从而始终保持对阅读的热爱。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让孩子爱上语文,爱上阅读,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在家长会上讲阅读的重要性和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让孩子最初的阅读在家长的陪同和帮助下顺利进行,从小培养阅读习惯。我们用阅读存折、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等方式记录孩子阅读的书目及收获,成效明显。
但这些还不够,阅读不应只在课堂和教材中发生。课堂外,作为家长,如何指导孩子阅读?我想可以有激发兴趣、体验成功两个重要的途径。我们给孩子读故事时,可以像编剧一样,在情节精彩处戛然而止,激发孩子自己捧起书本继续读;我们可以在孩子非常想得到某种事物的时候,让他以文字的方式陈述理由,适时满足;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阅读完成玩具、小电器、简易家具的组装、使用;我们可以在外出时和孩子用文字进行情感交流,创造用文字表情达意的成功体验……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成就自我的需要。作为教师,这个课题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下去。
(作者系永川区红河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