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 文/图
真人、真器官、真系统,经过各种科技处理后,全部展陈于馆;
真药、真植株、真物件,精心打造的中医大厅,传承见于行动。
学生可以近距离感知、触摸、学习,了解人体科学、感受中医精髓,更好地获取知识,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守护人体生命健康。
这里,就是重庆市渝西卫生学校近年来斥资近千万元打造的生命科学馆,系永川区首个兼具专业教学、科普教育、科技体验功能的复合型平台。
该馆占地面积118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380余平方米。据该校常务副校长林仁钊介绍,打造生命科学馆,是希望打破传统护理教学中“书本+标本”的局限,让抽象的生命科学知识“可触摸、可互动”。馆内以“探索生命奥秘”为主题,融合微观细胞模型、人体九大系统解剖模型、血管静脉网实景复原等静态展陈,搭配VR生物实验、3D解剖演示等动态技术,既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场景,也面向公众开放。
虚实结合,动静互补。静态展陈:微观细胞奥秘展区,通过高精度3D打印模型,呈现细胞分裂、细胞器运作等微观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生物学原理;人体构造模型区,完整还原人体九大系统(如循环、呼吸、神经等),搭配可拆解的血管静脉网模型,学生可亲手“组装”器官,观察结构关联;前沿生命科技展区,展示基因编辑、仿生器官等领域的科普模型,拓宽学生行业视野。动态体验:有VR生物实验室,学生佩戴VR设备即可模拟“显微镜观察细胞”“解剖小白鼠”等实验,零风险掌握实操技能;3D解剖演示系统,通过全息投影动态拆解人体结构,如逐层展示心脏瓣膜工作原理,比传统课件更立体、更易懂。
解决痛点,服务教学。该校现有护理、药剂、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医学检验技术、眼视光与配镜6个专业。护理专业需要“强理论+精实操”,生命科学馆恰好解决了两大痛点:一是理论学习可视化。如学习看不见的“血液循环”章节,学生可通过血管模型观察动静脉分布,再用VR模拟血液流动路径,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加愉快;二是实践教学场景化。以往解剖学实验受标本限制,如今通过3D演示系统,学生可反复观察“神经解剖”“骨折复位”等复杂操作,为后续临床实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这种“探险式”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听”转向“主动探”,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度。
公益科普,对外开放。据了解,2024年,该馆被永川区科技局授予科普教育基地。每周六上午对公众开放,主要服务三类人群:中小学生及家长,通过趣味科普活动(如“人体寻宝”互动游戏),激发青少年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已有3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急救知识科普课”,利用科学馆设备演示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技能,提升公众急救能力。面向养老机构从业者,针对老龄化到来后老年人护理需求激增,开放“慢性病病理模型”专区,助力行业人员学习专业护理知识。
开放以来,对外已接待各类参观学习、开展急救培训等千余人次,充分印证了该馆“让生命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初衷。
“我们计划引入AI虚拟助教,实现学生操作实时纠错;开发移动端互动程序,参观者扫码即可收听展品讲解;同时联合医院、科研机构,定期更新前沿技术展区,让科学馆始终走在最前沿。”林仁钊表示,生命科学馆不仅是教学场所,更是一个激发好奇心、传播生命科学的“活力枢纽”。希望全面展现生命科学馆的创新性、教育性与公益性,既凸显护理中专的教学特色,也传递“科技赋能教育”的理念,让教育走向智慧化、兴趣化、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