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3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生物人工肝在巴南投产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发酵罐安装。 巴南日报记者 何龙飞 摄

  巴南日报讯(记者 高海言  郭开敏  罗 莎  朱 丹  何龙飞)6月10日,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生物人工肝产品在位于巴南区的重庆国际生物城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国在生物人工肝治疗技术产业化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也将为肝衰竭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我国是全球肝病负担较重的国家。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肝衰竭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约有320万名患者,且目前每年新增病例约50万至100万之间。

  “生物人工肝技术的核心是将体外培养增殖的肝细胞置于生物反应器中。治疗时,利用体外循环装置,将肝衰竭患者的血浆引入生物反应器。在反应器内,患者的血浆与肝细胞通过半透膜进行物质交换与生物作用,从而模拟肝脏的关键功能,并促进患者自身肝脏的再生。”掌握该项技术的重庆仝干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王尉告诉记者。

  在该企业的生产线上,记者看到,专业人员正在通过种子细胞复苏、细胞初级扩增、细胞培养,再到细胞清洗、灌装,最后进入包装间——这样一整套流程下来,生物人工肝技术的核心部分便完成了。

  “相比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人工肝的最大优势在于利用活体肝细胞模拟肝脏功能,不仅能改善患者内环境,更能分泌促肝细胞再生因子,促进自体肝脏恢复。”王尉表示,该技术有望显著提高肝衰竭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降低对肝移植的依赖,从而减少患者整体的治疗费用。

  有关临床专家表示,制备完成的生物人工肝需在24小时内应用于患者。该治疗可在具备条件的三甲医院肝病科、移植科、ICU等科室开展,单次治疗时长约为6小时至10小时。对于部分肝衰竭患者,经过一至两次治疗即有望实现出院;对于重症患者,该技术则能有效延长生存期,为等待肝移植赢得时间,并提高移植成功率。

  随着这款产品的投产,这项创新技术将加速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有望在未来覆盖更多医疗机构,提升我国肝衰竭患者的救治水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重庆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新永川
   第06版:新永川
   第07版:看渝西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公益
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生物人工肝在巴南投产
重庆电动车主首获“售电”收益
渝北千盏村的“618”时间
遗失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