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潘玥希 文/图
在夏日的永川乡村果园里,一根根形似灯杆的驱鸟设备正高效运转,释放出人耳无法捕捉的声波。果林间鸟雀惊飞,农户们却笑容满面。“每天成本7毛钱,一台机器就能覆盖4亩地,比传统方式省了九成费用!”重庆科创职业学院2025届毕业生陈晓辉轻拍着自主研发的驱鸟设备,身后是他创立的重庆护果安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试验田。
三年前,陈晓辉在永川农村参加社会实践时发现:反光带、单一声波驱鸟器等传统手段成本高、效果差,农户们苦不堪言。他走访百余家农户后,组建团队研发可变频声波驱鸟器,其核心技术在于通过动态声波阻断鸟类适应性。在学院创新创业科技园的扶持下,团队从1人扩展到11人,产品迭代至第三代,已覆盖600余亩农田,获30万元订单。
陈晓辉的成功并非偶然。在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创新创业科技园中,像他这样的创业团队能享受“全流程护航”。“我们创业园实行一年免租场地、弹性学分制度以及给予最高5000元的分阶段创业基金,更有导师‘一对一’指导产品研发和市场对接。”据创新创业科技园主任苟尚进介绍,近年来,园区共孵化企业168家,培育科技型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更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上实现重庆民办院校金奖“零突破”。
如今,面对教育部“百日冲刺”行动与国务院稳就业新政,永川区以职教城资源为基底,打出政策组合拳,织密就业服务网络,为毕业生架起“职场桥梁”。在政策支持方面,永川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高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享受LPR利率50%的贴息,并给予最高8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助力他们获取创业“第一桶金”;对于离校未就业的低保家庭学生,给予500元求职补贴,并对就业困难群体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优先安置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保障;同时,依托A+类紧缺工种培训对毕业生精准赋能,使其参训最高可享补贴标准上浮60%;还积极激励企业用人,对吸纳毕业生的小微企业按5000元/人发放补贴,并推行“直补快办”模式提升效率。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针对学生职场适应力不足的问题,永川构建了多层次支持网络。院校层面,如科创学院将创业实践计入学分并允许调整修业计划;区域层面,对在制造业紧缺岗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6000元/人一次性补贴,并组织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兜底层面,则为残疾、脱贫家庭毕业生提供“一人一档”的精准跟踪服务,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
“从路演PPT设计到税务登记,科技园老师手把手教我们跑通流程。”陈晓辉感慨。如今他的驱鸟器正在申请4项专利,团队也正在与更多的村社合作推广设备。在重庆西部职教基地,这样的故事正不断上演——当院校的孵化器、区域的助推器和政策的稳定器同频共振,更多年轻人在永川的沃土上扎下了事业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