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潘玥希
夏日炎炎,热浪袭人。在万达路口,永川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第一勤务大队民警钟杰、蒋宗智的警服后背已被汗水浸透一大片。他们紧盯着车流,一边疏导交通,一边精准拦停一辆未戴头盔的摩托车骑手:“师傅,天热头盔闷,但安全更重要!”
这是永川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全力投入夏季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一个缩影。面对高温酷暑叠加出行高峰带来的严峻挑战,该支队以一系列硬核举措,全力守护市民出行平安,交出了事故下降、出行畅通、秩序井然、亡人减少的“成绩单”。
汗湿的背影 “钉”牢安全第一线
数据显示,城区早晚高峰是事故“重灾区”。在城区亡人事故中,交通安全事故占比高达60%,7—10时事故占比达42.86%。对此,城区大队全员停休,将警力像“钉子”一样铆在铁桥、植物园、毛家坡大桥、同心苑等关键路口。
“我们就是要用最高的‘见警率’和‘管事率’,让违法者有所忌惮,让出行者感到安心。”一位现场执勤民警表示。
这种“警力跟着警情走”的精准勤务模式,覆盖了城区及城乡接合部的29个高峰岗和9条事故多发路段。自夏季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区路面见警率提升35%,拥堵警情下降30%。
安全防线,重在源头。支队联合多个部门,展开了一场针对“人、车、路、企”的隐患“清零战”。167处年度道路隐患治理正在提速推进,预计在9月底完成,比规定完成时间提前3个月。在人民大道、汇龙大道等路段,新增的摩托车待行区和非机动车道,有效减少了机非混行乱象。
企业监管是另一重点。执法人员深入19家施工、运输、客运企业,培训重点驾驶人300余人,帮扶高风险企业堵住安全漏洞。对全区129家“三客一危一校”企业的近5000辆车、近3000名驾驶人进行安全隐患“清零”,并对100余家摩托车、电动车销售维修店进行“回头看”,严防非法改装、拼装车“带病”上路。
“科技+铁腕”双驱动 精准布控无死角
“您好,请靠边停车接受检查!”在双石超限检查站,交巡警支队第七勤务大队民警胡富春、陈兵正对一辆涉嫌超载的货车进行查处。针对摩托车电动车和货车这两类事故风险较高的车辆,支队祭出“组合拳”:对摩电,采取“城区3个固定点+乡镇5个巡查组+流动哨”(“3+5+N”模式)严查闯红灯、无牌无证、不戴头盔等违法行为;对货车,则加强通行证管理,引导错峰通行,并联合交通部门开展“打非治违”行动,严打超载超限、非法改装和疲劳驾驶。
科技力量同样不可或缺。遍布全区的电子抓拍设备,对闯红灯、超速等6类易肇事肇祸违法行为“零容忍”,大大提升执法精准度和震慑力。
面对夏季汛期挑战,交巡警支队与气象、住建、城管、交通等部门紧密协作,固化“一路三方”机制。根据气象预警和实时数据,动态评估汛期交通安全风险,标注高风险路段,明确管控等级和责任人。在近期强降雨中,通过“高风险专人值守、中风险路面巡逻、低风险视频巡查”的模式,有效落实“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同时,举一反三,排查城区易积水点43处,治理镇街道路路基隐患30处,并对发生过亡人事故的路段进行全面复盘整改。
宣传“走心”又“上头” 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永川人千万不要抢,这‘3秒’最危险”“‘盔’常重要,不能不戴”……一系列由永川交巡警策划制作的交通安全短视频,通过融媒体平台、路口LED屏和社区微信群广泛传播,语言生动接地气,引发市民关注和转发。
宣传不止于线上。民警带着资料走进企业、社区、农村,开展“六进”宣传12场,发放资料10万份,在48个路口设宣传牌,覆盖30万余人次。针对大型企业和重点行业,提供“定制化”安全教育。400余个社区群、小区群成为交通安全提示的“微阵地”,还有自建的短信平台、行业协会信息渠道等,每月发送警示短信超5万条。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农村“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更是普法宣传的重中之重。
“严查违法是为了保障大家的生命安全,”一位在路口接受宣传的摩托车主坦言,“虽然有时觉得麻烦,但听到民警们说事故数据下降了,心里确实踏实不少。”而新增的摩托车待行区,也让不少骑行者感受到了便利与安全的兼顾。
傍晚时分,晚高峰的车流中,闪烁的警灯和荧光绿的执勤服格外醒目。永川交巡警正用汗水与智慧,在炎炎夏日里,为市民出行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数据显示,自夏季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区一般程序交通事故下降10%,亡人事故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