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4日 星期六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就业技能 开设公益性岗位 建设帮扶车间
重庆80余万脱贫人口端稳就业“饭碗”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苏 畅 实习生 周 旋

  8月21日,巫山县金山幼儿园,暑假即将结束,教师宋以鑫提早到达岗位,为新学期准备教案。她来自巫山县骡坪镇和平村的脱贫家庭,是重庆“雨露计划”毕业生之一。

  就业稳则收入稳,收入稳则民生安。市农业农村委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我市有80.92万名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找到工作,就业率达49.45%,同比增长2.63个百分点。

  记者采访和梳理后发现,相关部门分类施策,帮助脱贫人口端稳就业“饭碗”。

  针对青壮年劳动力:

  从培训到上岗提供“一站式”服务

  宋以鑫毕业于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当地帮扶干部和该校老师根据她的专业进行了推荐,毕业后她顺利进入金山幼儿园,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不仅专业对口,离家近,收入也比较稳定,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宋以鑫说。

  “一人就业,全家有奔头。青壮年劳动力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和收入来源,帮助他们稳岗就业,是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保障、提升这部分人的就业质量,市级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专题培训班,以脱贫群众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培训力度。重庆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将支持范围由职业教育环节延伸到了就业帮扶环节,组织引导脱贫家庭子女入读职业院校,提升技能素质,并为他们推荐就业岗位。

  一系列措施实施后,效果尤为明显:在80.92万名就业的脱贫人口中,赴市外和县外合计超过53万人,其中大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

  针对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

  开设公益性岗位为其兜底救急

  除了青壮年劳动力外,我市还有近22万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这一群体大多年老体弱,既没有外出务工的能力,也没有下地干活的体力,如何帮助他们就业?

  8月21日清晨7点,垫江县白家镇静峰村脱贫户白巨明就出门去清扫村道。这份保洁的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600元的稳定收入。

  白巨明已年近花甲,这两年已吃不消工地上的活路,去年回了家乡,村里的帮扶干部郭素兰为他申请了公益性岗位。白巨明空闲时还在附近的果园打工,加起来一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基本能维持家中开支。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不断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和财政资金投入,合理开发劳动保障、公路养护、河库巡管、助残服务等领域公益性岗位,缓解了脱贫人口中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市公益性岗位已安置9.8万名脱贫人口就业,占全市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人数的近一半。

  针对留守劳动力:

  帮扶车间吸纳1.2万余人家门口就业

  在农村还存在一个以女性为主的留守劳动力群体,开设在家门口的帮扶车间,让他们能兼顾工作和照料家人。

  伴随着“嗒嗒”声,奉节县安坪镇合一村脱贫户张玉熟练操作着剪刀和缝纫机,将一双双板鞋鞋布剪裁缝合。

  张玉工作的地点,是位于安坪镇鲁渝协作返乡创业园的重庆市弘源鞋业有限公司帮扶车间。“刚进车间时什么也不会,车间的培训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做鞋布,现在我一个月有4000元的收入。”

  在重庆,就业帮扶车间数量已达到620个,吸纳1.2万余名留守劳动力就业。

  “这与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密不可分。例如,经评选认定的就业帮扶车间,最高可获得5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资金,每年还会根据车间稳定带动就业能力、增收能力等情况,给予一定的奖补激励。”上述负责人介绍。

  此外,我市还培育了重庆火锅师傅、云阳面工、巴渝大嫂(家政)、开州金厨、万州烤鱼师傅等131个劳务品牌,向北京、山东和重庆中心城区等就业大市场输送劳动力,进一步助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据《重庆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提升就业技能 开设公益性岗位 建设帮扶车间~~~
~~~预计9月2日至3日迎来较明显降温降雨过程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重庆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新永川
   第06版:思想苑
   第07版:看渝西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公益
重庆80余万脱贫人口端稳就业“饭碗”
重庆发布今年首个森林草原火险红色预警